|
|||||
|
|||||
7月1日20時18分,廣東國粵韶關綜合利用擴建發電項目集控室內,在無數道緊張注視的目光中,168小時滿負荷試運行的倒計時歸零,期間設備運行安全穩定,各項參數均優于設計標準,標志著這座國家能源首臺(套)重大技術裝備示范工程正式邁入商業化運行! 這一刻,來自河南工程公司的建設者們的歡呼聲浪如潮水翻涌,與機組的轟鳴聲交織成最激昂的樂章。 本工程采用上海鍋爐廠自主研發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“700兆瓦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”,可燃用廢棄煤矸石發電,憑借爐出口超低排放、無外置床設計、串聯水動力系統、水冷壁補水保護系統四大核心技術,實現對劣質燃料的高效清潔利用和超低排放,環保和社會效益顯著,被列為國家“首臺套示范工程”。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產值25億元,可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算力樞紐節點建設,同時實現煤矸石資源綜合利用。 作為這項工程的履約方和建設者,河南工程公司項目團隊扎根粵北群山之間的荒蕪土地,從主廠房第一罐混凝土澆筑開始,僅用18個月25天的時間將一紙藍圖變為廣東省“十四五”骨干電源標桿工程,刷新了國內同類型機組工期最短紀錄。 競速爭鋒:極限工期是怎么煉成的 2023年8月,韶關項目團隊剛剛組建完成,同類型機組建設已在我國西南地區先行起跑,無形中為項目履約開啟了競速模式。而與此相對的則是“首臺套”工程履約的重重挑戰,如設計優化與變更頻率遠超常規工程、設備到貨及尺寸不符問題頻發等等——但困難不是停滯不前的借口,追求工期也絕不意味著盲目趕工。 為高效應對和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各類問題,項目團隊與業主方攜手建立了“技術共研、問題共擔、成果共享”的密切協作機制,對設計缺陷等問題實施分級攻堅。因發貨設備尺寸偏差導致的設計缺陷,由業主和監理共同協商后采用同等規格設備替代;因設計問題需要返工,則由項目團隊啟動“白+黑”三班輪換制突擊搶回工期。這套機制的有效運轉貫穿整個工程建設周期,為韶關項目的極限工期紀錄提供了最堅實的保障。 2024年秋,項目“奮戰四季度 集中攻堅保節點”動員大會召開,電儀專業團隊以絕對的專業實力和拼搏精神,創造了邊施工、邊試運的“零工期”模式,單日敷設電纜16公里,試運期日均保持5-10臺電動機試轉,甚至僅用一周時間就完成了難以想象的、近1萬米儀表管道敷設任務。 乙巳蛇年春節期間,項目562名建設者主動請纓,將除夕守歲的燈火化作現場長明的探照燈,拿下了鍋爐水壓試驗的重大節點。 2025年2月,項目第一次試運會召開,甲方提出合同工期提前。接下“軍令狀”的項目團隊開足馬力,通過24小時輪班、工序穿插優化、問題不過夜等方式打響履約攻堅戰,將燃油系統安裝周期從15天縮短至4天,給煤調試提前6天,電纜敷設效率翻番,43天完成汽機主廠房熱力設備及管道保溫和外護板安裝工作,兩個半月完成1.2萬立方保溫工作量。 無論是頂住如影隨形的工期壓力,還是對抗百年一遇的“龍舟水”極端天氣,項目團隊始終保持著“關鍵節點不松懈、硬仗面前敢沖鋒”的昂揚精氣神,用分秒必爭的執行力和實實在在的建設成果回應了甲方對“緊盯節點、通力配合、提升效能”的殷切期望,忠實踐行了“能征善戰 精益求精 持續超越”的企業精神。 從零到一:“首臺套”意味著什么 作為“首臺套”工程,韶關項目不僅設計優化和變更頻繁,其大件設備吊裝作業的復雜程度和精細程度之高,也時刻挑戰著項目團隊的專業水平和技術實力。 其中,發電機定子吊裝堪稱“毫米級穿針作業”。施工團隊要讓長約10.98米、重達337噸的定子穿越主廠房僅11.02米寬的通道——也就是說,穿越期間,堪稱龐然大物的定子左右兩側與廠房立柱之間僅能容下兩根手指,稍有偏移就可能發生設備磕碰甚至安全事故。面對如此嚴苛的空間限制,項目團隊和機械化公司迎難而上,根據定子數據和場地實際精確計算吊裝路徑,反復模擬操作流程。吊裝過程中,指揮人員與操作人員密切配合,嚴格按既定方案執行,將定子穩穩吊裝至指定位置,圓滿完成這一高難度的吊裝任務。 無獨有偶,因“首臺套”機組設計的特殊性,T16轉運站與除氧器吊裝空間也存在沖突——作為首臺套設計中的新增功能性建筑,轉運站的施工位置完全阻斷了除氧器從常規通道穿裝的路線。若按傳統流程先開展主廠房施工,則除氧器會因空間受限無法就位,直接導致主廠房封頂節點滯后至少30天。因此,項目團隊果斷制定了“先吊裝設備、后施工建筑”的逆序作業方案,提前對吊車站位區域進行地基處理,并采用“臨時螺栓固定支座”的創新吊裝工藝,即先將除氧器支座與土建鋼支墩用螺栓連接,待設備精確找平找正后再實施焊接,這樣既保證了吊裝作業的靈活性,又為后續主廠房施工預留了精準接口。 此外,鍋爐受熱面的施工難度也不遑多讓,不僅焊口總數遠超1000兆瓦級機組,且作業高峰期與當地雨季高度重合,高濕度環境給焊材防潮和焊接質量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,加上新材料新技術的密集應用,設備到貨尺寸偏差、設計變更、多專業交叉施工時有發生。為應對這些接踵而來的問題,項目團隊不等不靠,精準施策——環境濕度大,就為焊材庫量身打造“干燥小環境”,加裝空調、換氣扇及烘干機全天候控濕,仔細檢測焊條桶密封性,嚴格把控焊接質量;發生設備滯后與設計變更,就積極與廠家溝通協調,密切跟蹤發貨情況,并根據實際對尺寸不符的管道進行現場加工;交叉作業多,就執行“錯峰吊裝+備用設備”策略,建立“工序移交卡”制度,有效化解交叉作業矛盾,最終確保水壓試驗一次成功。 薪火相傳:創造奇跡的人在這里 在韶關項目的建設團隊中,活躍著“老中青”三支畫風迥然卻同心同向的隊伍——平均年齡40歲的“實干型”領導班子、項目經驗豐富卻首次挑戰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機組的“老將新兵”、剛踏出校門的“00后”新員工。他們在韶關項目共同書寫著不同代際的青春答卷,讓電建精神在傳承中煥發新生。 河南工程公司總經濟師、電源工程事業部總經理高世剛在新春佳節與職工一同駐守現場,推演施工方案、協調資源調配,攻堅六大節點期間日均睡眠不足五小時;執行經理王輝在整個項目履約期未曾休過一天假,永遠在晨曦初露時第一個踏勘現場,星斗漫天時最后離開;項目經理郭培士帶領團隊攻克了鍋爐受熱面安裝難題,探索了布風板水冷壁旋轉90度整體組合施工方法;項目副經理花金明在受電的關鍵階段,連續36個小時未曾合眼——他們用嚴以律己的精神和知行合一的擔當,為韶關項目團隊高揚起一面鮮明而堅定的旗幟。 面對鍋爐分離器吊裝難題,55歲的鍋爐工區主任王廣武把時間掰碎了用,白天帶著團隊頭頂驕陽丈量吊點、推演受力,夜晚圍坐電腦前,用模擬軟件反復校驗方案,有力保障了八臺分離器平穩就位;退休在即的安全總監朱長誼,鐵腕治安,抓早抓小,帶領著安環人員一遍又一遍巡視在施工現場;腿疾未愈的工程科陳紀明,步履蹣跚卻日日奔波在施工一線——他們用豐富的經驗和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,為青年職工成長樹立了一座風向標。 韶關項目中,90、00后職工占比達三分之一,這群電建新青年在不同的崗位上,在“導師帶徒”的傳承中,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,也讓電建精神在新時代迸發出新活力。電氣專業的王世博在師父花金明手把手的培養下,已能獨立排查電纜隱患;安全崗位的王凱宣初到現場時辨識違章生疏,就跟著師父任振衛反復觀察、揣摩,逐漸練就了快速識別風險和違章的“火眼金睛”——他們用“實踐出真知”的執著和“大膽質疑、小心求證”的精神,張揚著屬于電建新青年的活力和朝氣。 這些平凡又不凡的人和故事,一點點填滿了韶關項目建設的日夜,催生出令人驚嘆的“電建速度”。 ——如果說這是奇跡,那他們就是創造奇跡的人。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