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|
|
||||||
南歐江的晨霧還未散盡時,南歐江二級水電站的廠房里已響起扳手碰撞鋼管的清脆聲響。這群身著灰色工裝的技術員正圍著1號主變壓器忙碌,他們腳下的冷卻器管路剛完成一場“換血手術”——嶄新的不銹鋼管道在晨光中泛著金屬光澤,如同給這臺運行近十年的“老伙計”換上了健康的血管。 主變冷卻系統的“血管革命” “主變冷卻系統又報流量異常了!”中控室的警報聲曾是南歐江二級水電站的???。作為水電站的“心臟”,1號主變壓器的冷卻系統近年頻頻亮紅燈:預埋在混凝土中的鋼管被雨水侵蝕得像塊銹鐵,每小時能滲出兩升水;部分管路內壁結滿貝殼,流量只剩設計值的六成,仿佛被血栓阻塞的血管。 “不能再當‘裱糊匠’了!”項目公司田少強副總踩著沾滿水漬的主變通道。他抬起頭看著從主變冷卻排水管流下的水滴說道:“要有主人翁意識,今天就定處理方案,給冷卻系統換套新血管!” 這場“換血手術”在一個月后打響。技術員們拋棄了“引流補漏”的老辦法,重新焊接了一條約40米長的不銹鋼管路,像給心臟搭了條新的冠脈搭橋。新管路直接從主變室明敷管路引至尾水,外壁裹著防腐涂層,連彎頭處都做了圓弧處理。站長張冀看著煥然一新的管路感嘆道:“以前漏了只能敲開混凝土找漏點,現在站在主變通道就能看見整條管路,隱患一目了然?!?/p> 燈泡頭里的“神經植入術” 在水電站的廠房深處,三臺燈泡貫流式水輪機正發出低沉的轟鳴。這些直徑五米的“巨型燈泡”頭部,曾是運維人員的“認知盲區”,自投運以來,除了定期點檢和日常巡檢,沒人知道這個密閉空間里發生著什么。直到近年來,燈泡頭多次發生冷卻器漏水事故,嚴重影響機組安全穩定運行,才意識到這個“鐵罐頭”里藏著太多秘密。 “就像給病人做CT,我們得給燈泡頭裝上‘眼睛’和‘神經’?!本S護主管馬建拿著圖紙在機組旁比劃。他身后的老撾籍員工阿潘正往電纜橋架上爬,安全帶在鋼架上劃出輕微的摩擦聲。這個二十八歲的小伙子手腳麻利地將攝像頭線纜穿過狹窄的縫隙,安全帽下的頭發早已經濕透,額頭上的汗珠順著眉骨滾進眼睛,刺得他不停眨眼。?? 當第一組實時畫面傳回中控室的屏幕上時,所有人都湊到屏幕前:燈泡頭內部設備情況清晰可見,溫度計顯示的數字跳動得格外清晰。馬建看著溫濕度傳感器上的跳動的數字,感嘆道:“現在給燈泡頭加了“眼睛”,又完善了“神經”,以后終于可以實時觀測內部運行情況了”。 吊物孔蓋板的“重生手術” 壩頂的風帶著江水的潮氣,吹在安全監測工程師楊舒航的臉上。他盯著那幾塊飽經風霜的蓋板,這些承載著閘門檢修重任的混凝土蓋板,吊耳早已被腐蝕得銹跡斑斑?!捌鸬鯐r最怕聽到‘咯吱’聲,就像隨時會斷裂。”他摸著銹蝕的吊耳,仿佛能感受到鋼筋銹蝕后膨脹的紋路。 給第一塊蓋板“做手術”的那天,楊舒航對著鋼筋彎曲機犯了難。這個從未用過的設備像頭倔強的公牛,試彎的三根鋼筋都成了歪瓜裂棗。 “教程說要卡準刻度線!”年輕技術員埃里克舉著手機錄像,大家圍著機器用廢棄鋼筋不停地練手試驗。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,第一根鋼筋彎好了,雖然形狀不盡如人意,但也算為工作的有序開展邁出了一大步。緊接著,第一個孔洞開好、第一根鋼筋焊接完成、第一塊蓋板成功起吊…… 切割、焊接、打磨、刷漆……蓋板改造的日子里,壩頂成了露天車間。焊工師傅四哥戴著面罩施焊,焊花落在防護鞋上噼啪作響,他腳下的蓋板上,鋼筋的接口處已堆起整齊的焊瘤,“以后起吊蓋板時心里就踏實多了!” 南歐江水電站的設備在這群守護者手中不斷煥發新生。中控室的屏幕上,各項參數跳動得平穩有序,像一首無聲的贊歌,唱給每一個為設備煥新而奮斗的日夜,唱給這條奔騰不息的江河與它的守護者們。 |
||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|
|